《颜氏家训》有言:“人生小幼,精神专利,长成已后,思虑散逸,固须早教,勿失机也。”
教育孩子,宜早不宜迟,这样的道理,很多父母懂得。
看行动,父母会给孩子早教,辅导班,旅游等机会,让孩子尽早有技能,长见识。
但很大一部分父母,不让孩子知道社会多残酷,而是一直给孩子一个完美无瑕的印象。
最终,我们相信了一句话:被父母保护得太好的孩子,逃不过社会的毒打。
图片
01
花盆效应,在很多家庭蔓延。
花盆是一个半自然、半人工的小环境。空间不是很大,并且经人工改造后,很适合花花草草生活。
万一下暴雨,冬天来临,花盆还被搬到房子里。
花盆里的花草确实比野外的花草好一些,可一旦失去主人的关照,就顶不住了。花盆的容积有限,也无法应对持续干旱的意外情况。
再说了,花盆再大,也整不出一棵参天大树。
现如今,有一大批孩子,如花盆里的花草。
孩子在学校,家庭,父母的陪同之间活动,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。
越来越多的父母,坚持陪读。还每天开车接送孩子,风雨无阻。
在孩子高中毕业之前,孩子的上学放学,孩子的吃喝拉撒睡,都是父母安排的。孩子根本不要操心,尽管专注学习。
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,孩子读大学,还能去陪吗?可是可以,但显得不太现实。
也有一些特别的日子,父母没办法接送孩子。比方说,父母都要加班,临时出差。
这麻烦就来了,父母从不告诉孩子独自回家的方法;孩子独自走路,独自活一天,不知所措。
我们还见了很多父母,只盯着学习,而不注重道德的培养。孩子成长路上,小错不断。
等孩子长大了,大错误就来了,还不自知。
见过很多父母,对孩子有求必应,不知不觉就培养了享受型的孩子,啃老的孩子。
孩子大学毕业后,还是没有谋生的手段,或者没有谋生的欲望。
见过很多父母,给孩子早就准备了婚房,第一笔资金,孩子成年后,完全可以不奋斗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花盆总有一天会彻底打破,花盆有保质期啊。孩子忽然被推向社会,完全没有父母的保护,那真的很可怕。
图片
02
“华中农大学生虐猫事件”,其本质就是孩子无知,被社会毒打。
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:早在2024年,有多名网友发现,华中农业大学里有10余只流浪猫接连死亡,并且是人工所为。
学校和民警进行了调查,发现苏某某有重大嫌疑。其同学也忍无可忍,站出来指证。
苏某某对猫的行为,极度残忍,最终被学校严重警告处分。
图片
本意是,事情如一阵风,过去了就过去了。
到今年六月份,苏某某经过考试,面试等,成为了桂林市某事业单位的考察对象。
有细心的人发现,其应该就是虐猫的同学,要有关部门核查。这一查,果真如此,苏某某被取消录用资格。
无独有偶,2024年南京大学考研复试中,某高分考生因虐猫视频曝光被拒录;2025年初,浙江某事业单位拟录取人员因炫耀自己虐猫,最终被淘汰。
我们真的为孩子考上大学,就万事大吉了吗?不是的,孩子最终是要推向社会的。
社会是一座大染缸,也是一个大筛子,会把真正优秀的孩子筛选出来,也会把一批孩子淘汰出局。
多少孩子,十八岁的时候,还是一张白纸,轻轻松松被周围的环境污染了。
多少孩子,长高了,比父母还高,但心智不成熟,非常天真,也没有应对问题的方法,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,外人的善恶。
父母一直强调,孩子年幼无知。到头来,变成了成年无知。
无知,不是读书不多,成绩不好,家庭背景不好,而是不懂得做人、慎独、慎众、混社会等。
当孩子为自己的无知买单的时候,肯定是惨不忍睹的局面了,甚至一辈子都困在一次错误之中。
人的无知行为,会被社会贴标签,还难以撕掉。
图片
03
在一定的时候,父母很有必要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。
做父母的,是孩子的引路人;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也是一辈子的学校。
不让孩子在花盆里成长,多接触社会,了解社会,这才是父母的远见。
第一,带孩子去参与社会活动。做公益,可以看到穷人的生活状况;看黑恶势力打击展览,引以为戒;打暑假工,感受赚钱难......
第二,说一说父母栽过的跟头,不要让孩子在同样一个坑里,几次跌倒。
第三,不要盲目富养孩子,谈一谈家庭的状况。也看看别人是如何省钱,存钱的。学会与人谈钱,避免被骗。
第四,父母正在经历的苦,不要一直藏着掖着,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。孩子参与父母的生活,那就是陪着父母一起闯荡社会。
第五,不要想象孩子很脆弱,每次跌倒,都会自己爬起来。有的摔跤,是应该早点的,避免以后狠狠栽跟头。
读书成绩好,真不是孩子唯一要做的。一定要引导孩子,提升综合实力。
社会不可能像父母一样,无条件爱孩子。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孩子,需要规则,也难免是鱼龙混杂。
告诉孩子,人太单纯,不一定是优点,可能是给自己挖一个坑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